生命的重量不仅在于创造,更在于传递。深圳新闻网“律所主任会客室”推出清明节特别节目,聊一聊“生前早定身后事——我们应该给未来留下什么?”
说到遗嘱,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个沉重的话题,不太愿意细聊。作为文明社会的情感契约,遗嘱恰似大海里的灯塔,为生命航程锚定温暖的坐标。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演员靳东以政协委员的身份提出“建立国家遗嘱库”的建议,这条新闻很快就上了新闻热搜并在朋友圈刷屏。而深圳早在9年前就成立了深圳立嘱库。本期访谈,我们邀请到深圳立嘱库项目的创始人,广东嘉得信律师事务所主任闵齐双,请她跟我们聊聊深圳立嘱库的建设如何充分体现了深圳的先行先试的精神,如何起到法治先行示范作用,以及当初为什么建立深圳立嘱库?
闵齐双(左)在深圳新闻网演播室分享深圳立嘱库走过的9年历程
闵齐双在访谈现场告诉深圳新闻网主持人牛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靳东提出的建立国家遗嘱库的建议,她的很多朋友也关注到这个新闻,给她发来信息。有人说:“闵律师啊,你们做的工作真是太领先了。靳东提出建立国家遗嘱库,你早在9年前就建立了深圳遗嘱库啊!”
闵齐双表示,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靳东委员提出的国家遗嘱库其实旨在通过标准化、公益化的遗嘱服务减少家庭矛盾与社会纠纷,而深圳立嘱库作为国内较早探索遗嘱服务的实践案例,已运行9年,其经验与模式充分体现了深圳在法治创新和社会治理领域的“先行先试”精神。
主持人牛耘:您还记得当时为什么做深圳遗嘱库吗?
闵齐双:深圳遗嘱库,我们现在叫它深圳立嘱库,最早成立于2016年。那个时候,深圳的城市更新热火朝天,包括楼市在内的各行各业都欣欣向荣。与此同时,年轻的深圳未雨绸缪,关注到接下来几十年可能出现的老龄化社会,开始出台各种应对措施。我们注意到,那时开始,到法院提起诉讼的关于继承纠纷案例显著增加,这里面超过70%是因为没有立遗嘱而导致的法定继承纠纷。就算有的人立了遗嘱,也有超过60%的遗嘱因为形式不规范、见证程序不合法等原因造成遗嘱无效,引发了亲情反目,手足相争的家庭矛盾。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社会和谐的原点是家庭和谐,所以在那个时候,我就在思考如何利用专业能力为社会做点事。凭借我30多年的法律服务经验,我意识到如果没有明确的遗嘱规划,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可能会让亲情破裂,继承纠纷的情况也会愈演愈烈,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必须要通过专业化、流程化的法律服务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建设深圳立嘱库的使命就此开启,这一做就是九年了。
主持牛耘:这些年来,深圳立嘱库办理过的这些案例里,您印象最深的能否跟介绍一下?
闵齐双:中国的家庭结构,一个是多子女的家庭,父母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偏向性或者考量,比如一些人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房子就是留给儿子的。但是现在房子作为不动产的价值在增高,嫁出去的女儿也有继承的权利。
我们处理过几个继承纠纷的案子,都是出在这个问题上。假如父母在生前订立好遗嘱,做好规划,就可以避免这些纠纷的发生。
第二种就是独生子女家庭,也到了要考虑传承问题的时候了。有时候,我在讲课时告诉市民朋友,父母也是第一顺位的法定继承人时,很多人也是不知道的。
这样的家庭有两个风险点,第一个就是,如果上一辈还有奶奶爷爷外公外婆在世的话,他们是和独生子女享有平等的继承权的。这时候,奶奶爷爷外公外婆继承的份额,有可能未来就到了独生子女的叔叔、舅舅、姑姑那边去了。
我们处理过这样一个继承纠纷的案子。当事人是一位先生,他的妻子因病去世,财产量比较大的,但是这位先生没有跟妻子提遗嘱的事,认为家庭财富以后都是留给独生女儿的。但是妻子走后,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位先生的丈母娘也就是妻子的妈妈、孩子的外婆还在世,那么他们三个都拥有遗产的继承权,而且是平均分的。
这位先生就跟孩子的外婆提出,他们俩都放弃财产继承份额,都给孩子。外婆本来答应得好好的,要去办手续的时候不来了。
其实外婆都80多岁了,她争什么?更多的还是受到了其他子女的影响。如果她不放弃这部分财产,未来涉及转继承的时候,这部分财产就可能属于孩子的舅舅阿姨了。最后是通过诉前调解的方式,这位先生给了外婆家一笔钱才结束继承纠纷,但是亲情也没了。
主持人牛耘:您能否从法律角度来谈谈,提前立遗嘱为何能规避很多法律风险?
闵齐双:是的,为什么我们现在要鼓励客户提前规划,提前订遗嘱?这么多年的实践总结立遗嘱还是有很积极的作用的。
第一,立遗嘱可以为继承人留下清晰的财产清单,避免当意外发生时来不及交代的情形,可能我们很多继承人都不知道父母具体有什么财产,财产分别在哪里?这就给后面的继承手续带来了很多的障碍。
第二,遗嘱有一个定向传承的作用,也就是你想给谁就给谁,想给多少份额都是你自己说了算,这样对于家里子女的贡献程度,经济条件,亲疏程度都可以的合理的定夺。
第三,可以简化一些手续。有遗嘱,财产的指向性就非常清晰,那么可以让很多繁琐的资料和程序尽量明确和简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它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防范风险的作用。比如之前上过了热搜的话题,说一个独生女儿继承了父母2亿财产后被离婚,结果女婿分走了一半财产。这都是因为没有遗嘱,导致的了财产分隔的风险。
还有现如今一些复杂的婚姻家庭、多子女的家庭,包括独生这子女家庭,有遗嘱都会预防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产生。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独生女被离婚的新闻,很多人看了也很意外。怎么父母的财产,离婚了就被分走了一半呢?
闵齐双:上海独生女被离婚的案例风险点就在于夫妻共同财产。根据我们国家民法典婚姻编的相关规定,通过法定继承所得的财产是夫妻共同财产,那什么除外呢?通过遗嘱或者赠予协议指定为个人的除外。所以我们遗嘱就可以很好地利用法律规定,将财产留给自己子女的同时写清楚为子女的个人财产,与其配偶无关,这样来规避子女的婚姻变化带来的财产外流的风险。
深圳立嘱库除了帮助市民订立一份合法有效遗嘱外,对于那些因为没有遗嘱导致发生了家庭继承纠纷也可以直接来找立嘱库,因为我们有继承纠纷援助中心,就是提供继承纠纷的咨询、调解、协助执行等一系列相关服务。
主持人牛耘:闵主任,这9年来深圳立嘱库主要做了哪些事情呢?
闵齐双: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贴近社会需求,回应社会需求。最初我们成立深圳立嘱库时,遗嘱这个概念在老百姓的认知里就不是很强,主动传承这件事被很多人忽视,子女继承财产在大众认知里变成了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做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百姓认知,提升深圳人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深圳遗嘱库公益服务进社区这样一个贴近民生的项目就诞生了。
2016年,深圳遗嘱库公益服务进社区把切实的专业服务带到社区基层,带到老百姓的身边。我们组建了160名律师的公益律师团,这9年来我们走遍了全市10个街道,400多个社区,开展了1300多场普法讲座,通过一系列的社区活动,为居民普及继承类的法律知识,改变传统的观念,提升遗嘱规划意识,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主动关注和接受主动传承这个理念。
为了建成一个让百姓放心的深圳遗嘱库,我们制定了标准化、系统化、专业化的遗嘱服务流程;实现了合法、安全、专业、保密、高效的服务内容。
9年来我们已经为3万多位居民提供了专业的遗嘱服务,其中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101岁,而且包括了深圳户籍、内地其他地区及港澳台甚至外籍居民。
针对深圳特有的小产权房等特殊财产类型,我们也推出了相应的服务体系和标准,旨在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复杂的法律难题,也让众多潜在的继承纠纷化解于无形之中。
除此之外,深圳立嘱库这些年一直在创新,回应社会需求:我们在这几年陆续推出了心愿传承库、致敬英模库、继承纠纷援助中心等一系列多元化的服务项目,全方位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传承需求,为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贡献着我们的力量。
主持人牛耘:深圳立嘱库如何体现了深圳的先行先试的精神?
闵齐双:概括一下深圳立嘱库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
一是服务模式创新:从分散到系统化,深圳立嘱库2016年成立是国内首批由地方推动的遗嘱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之一。其核心特点一是公益性与普惠性,这与靳东提案中强调的“公益性平台”理念一致,深圳立嘱库为市民提供全流程标准化的遗嘱咨询、登记、保管服务,尤其关注老年人等弱势群体,降低了遗嘱订立门槛。
二是技术赋能:数字化与安全保障圳遗嘱库在技术应用上体现了“先行先试”的探索;
三是在社会观念引导上破除传统禁忌,深圳立嘱库通过社区化宣传推动遗嘱观念的普及,体现了“先行先试”在社会文化层面的突破,联合街道、社区、养老机构开展遗嘱普法活动,通过真实案例破除传统观念与偏见,同时我们利用媒体平台传播遗嘱知识,提升公众法律意识。
四是社会治理价值:减少纠纷与司法减压,深圳立嘱库的实践验证了遗嘱服务对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为国家遗嘱库未来的构建提供实证参考。通过提前规划遗产分配,减少继承纠纷案件,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同时继承纠纷援助中心的设立让更多潜在的纠纷熄灭在火苗阶段,通过调解最终实现争议的解决。
五是情感和精神价值体现:深圳立嘱库注重遗嘱的情感表达功能,建设心愿传承库,通过心愿留言、留声、留影的方式传递家风与亲情的延续,这种“法律+情感”的双重服务模式,实现“遗嘱=爱与责任”的理念。
深圳立嘱库通过9年的探索,验证了遗嘱服务在减少社会矛盾、促进家庭和谐中的核心价值,其创新模式为国家遗嘱库的建立提供了启示,进一步推动遗嘱服务的全国性覆盖与升级,最终实现“让法律的温暖惠及每个家庭”的目标。
主持人牛耘:如今大家对待订立遗嘱的看法有哪些很明显的变化?
闵齐双:可以感受到这几年无论是媒体宣传环境还是人们的认知,的确变化非常大,感受最大的变化应该首先是法律意识的提升,我们发现首先大众对遗嘱这个话题不再忌讳,大家对遗嘱的认知和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以前我们去社区推广时,有些是不理解的,甚至还有些社区的工作人员提出让我们换个主题,生怕居民忌讳。但是现在是大家主动找我们,甚至有些居民去向所在社区或者单位推荐我们的课。
第二个立遗嘱的年龄越来越年轻了,订立遗嘱不再是弥留之际才要思考的事吗,立遗嘱也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现在深圳遗嘱库立遗嘱的平均年龄逐年下降,从最早的接近80岁,已经下降到60多了,说明中青年人立遗嘱的数量是明显提升了,而且20来岁来立遗嘱的也不在少数。
我们的遗嘱服务就是一生守护,也就是每年都可以免费修改的,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说,现在的遗嘱就是一个地基,未来的人生才是高楼。
第三个是独生子女家庭立遗嘱的数量也明显多了。
主持人牛耘:今年深圳立嘱库又有哪些新的动作呢?
闵齐双:众多的遗嘱形式里,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我自己写一个,也就是自书遗嘱。有一个数据,在涉及自书遗嘱的遗嘱继承纠纷的案件中,近七成被判决无效。这些无效的自书遗嘱通常存在内容不规范、表达模糊或缺乏必要的法律要件等问题,导致家庭纠纷和法律诉讼的增加。所以,今年3月20日深圳立嘱库积极响应社会关切,正式推出“九载同行,守护万家·千份自书遗嘱服务送关爱”这个公益项目。我们向深圳市慈善会定向捐赠了1000份自书遗嘱的指导服务,希望通过这一项目,为更多家庭提供全面、专业的遗嘱服务,让爱得以传承,让家更加温暖。
目前针对这个公益项目我们首先还是提供专业生动的课程培训:比如继承知识的普及、自书遗嘱撰写工作坊、继承实务解析等公益课程,由专业遗嘱咨询顾问现场指导模拟撰写。
另外我们设立了遗嘱诊断室:提供一对一遗嘱咨询、自书遗嘱诊断服务;提供标准化遗嘱模板:针对不同家庭结构和财产类型提供自书遗嘱模板。
经过专业指导的自书遗嘱立嘱库提供为期一年遗嘱保管服务,确保隐私与权益。
主持人牛耘:市民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获得服务?
主持人牛耘:好的,非常感谢今天闵主任的分享,让我们都受益匪浅。当城市更新让百年骑楼重焕新生,当科技创新让低空天际绽放璀璨轨迹,我们更加懂得:真正值得珍藏的财富,是刻录在时光里的精神火种。
深圳立嘱库见证的不仅是财富的分配,更是价值观的传递、情感的延续与生命意义的升华。在这座永不停歇的创新之城,让我们以更温暖的姿态守护每份嘱托,让每个深圳故事都能在岁月长河中激荡出永恒的回响。